「從椅子的材質與形態到坐姿,

圍繞『坐著』的各種環境,都會影響我們的心靈。」

在環境心理學的世界權威——莎莉・奧古斯汀(Sally Augustin)來看,椅子不僅僅是家具,它是一個能夠調節我們情感和思維的工具。

從 5 公分的高度差異所產生的權力動態,到物理上的溫暖如何轉化為積極的協作機制,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索隱藏在「坐著」這一普遍行為中的心理學世界。


莎莉·奧古斯丁 Sally Augustin 

莎莉·奧古斯丁是「Design With Science」的創始人,也是環境心理學領域的權威專家,受到《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世界主要媒體的關注。她從工商管理碩士(MBA)到心理學博士的獨特經歷,為她融合商業、物品與人類心理的環境心理學理念奠定了基礎。

 

「坐姿,能改變心境。」

Q:您是如何踏入「環境設計心理學」這個領域的?

其實我在大學時期的主修既不是設計也不是心理學。我學的是經濟學,拿到 MBA 後,參與了多年商業空間設計專案。之後我深深著迷於「店舖設計如何改變人的動線」——人們會買什麼、看什麼,顏色如何讓人朝某個方向行走,這些都太有趣了,於是我回到學校攻讀環境心理學博士。


我現在的工作迷人之處在於每天都像在解不同的拼圖。人類的大腦令人著迷,它在各種空間、運用各種工具運作。我與設計場所、物件與服務的人一起工作。

 

Q:就心理學者的角度,您如何定義「良好的坐姿體驗」?

良好的坐姿體驗,會與個人的目標高度對齊,而且常常是「不被意識到」的。
例如你想與老朋友久坐聊天,理想的椅子會讓你覺得「我可以永遠坐在這裡」,你甚至不會去想椅子這回事——因為太舒服,椅子就退到背景。


辦公室也一樣。好的辦公椅在送達安裝後,你就不再意識到它的存在,只是自然地坐下開始工作。對我這樣的心理學者而言,這才是關鍵。室內設計師可能更在意椅子隨時間對他人傳遞了什麼訊號;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無」的感覺——不會主動注意或思考它。

 

Q:也就是說,椅子是一種工具?

我把椅子視為「達成目標的工具」。想像一把榔頭:好的榔頭握起來要舒服——就像椅子要合身。但多數時候榔頭只需「在那裡」安靜地把事做好。
椅子對我而言就像工蜂:默默協助我們達成目標。你也許想藉著椅子向來客展現你的風格感受,椅子初入空間時確實能傳達訊息,但之後它就該退到背景。第一印象重要,但在那之後,它必須功能可靠


「椅子就像工蜂一樣——要安靜地幫你達成目標。」


Q:研究椅子的過程中,哪些心理面向特別值得注意?

椅子存在於幾乎所有環境,所以我會在多種脈絡思考它:顏色、材質、人是坐著還是站著(更動態還是較靜態)。椅子高度也非常重要。


我看家具與設計時,常從「地位(status)」思考。若希望每個人都參與對話,大家最好坐在相近高度。當有人必須抬頭、有人俯視時,結果會如你所料:坐得高的人通常看起來更能幹、更有威信,他們的話語更有分量;被俯視的人則顯得更幼稚、較不勝任。演講舞台正是有意運用這個原理的空間。

 

Q:這些原理在會議室設計中如何落地?

一間大型會議室可能同時有標準桌與吧檯高桌——若大家分區各自交流,或許可行。但若希望「全場」都參與討論,就不該混用高度差太大的座位。把頭部高度調到差不多是常識,但令人意外的是,這點常被忽略。



「材質、形式和椅子調節方式中也存在心理學層面。」

 

Q:材質、觸感與溫度會帶來什麼影響?

很高興你提到溫度。有些材質接觸皮膚後會更快被加熱、且更能保溫,這在心理上很重要。感到溫暖時,我們對他人的情感性溫暖也會提升。物理溫暖與「為人溫暖」由大腦同一區域處理,因此能帶來舒適感。


觸覺研究也很有說服力:與硬質相比,觸摸相對柔軟的東西更愉悅、讓人心情更好。想想扶手——與其用堅硬金屬或塑膠,不如使用皮革、布料或具緩衝的新材質,能保溫、也更舒適。

 

Q:即使是些微的溫暖,在工作環境也能造成實質差異?

當然。大腦在任何地方都一樣運作。即使是傳統、正式的職場,穿著外套與襯衫的人感受不到扶手的保溫,也不影響「溫暖原理」的適用。設計的底層有一些不分場景的「真理」。

 

Q:椅子製造商會考慮這些感官因素嗎?

會的。製椅者會考慮保溫等體驗;材質的透氣性、尤其溫度表現至關重要。使用者不該坐到發熱冒汗,特別是背部。過熱會引發壓力、降低專注。椅子要在允許空氣流通與溫度調節的同時,提供支撐。


若腰痛或過熱,代表人體工學不合適,使用者就會脫離工作。因此製造商會檢視椅背、座墊、底座等每個部件與材質。椅子產業的人很有趣:既懂情境的人因工學,又普遍很有共情——因為我們人人都在坐


「椅背傾角像創意的開關;材質的溫暖,是款待的語言。」

Q:椅子的形態本身也會對我們傳遞訊息嗎?

無論 2D 或 3D,曲線(例如辦公椅背的曲線)都傳達「舒適」。

若在起居室,你可能偏好圓角與曲線;而車輛管理所(DMV)等場所要傳遞效率與功能性,直線就更適合。曲線與直線的交互在全球文化與不同族群(兒童、長者等)的空間都可觀察。


為什麼特定形態會帶來某些訊息,理論上有說法,但不易證明——即便不追問「為何如此」,僅僅確認「確實如此」也足以提供洞見。

 

Q:這些知識可以如何實際應用?

設計空間時,我認為要思考人們如何在空間中經驗正向感受。理解人如何生活,讓空間與物件良好支撐那種生活。正向感受的一個要素是對物理環境的「可控感」。人需要適度的控制感,也不喜歡過多選項帶來的負擔。比如有輪子的椅子可以讓人輕鬆重配置空間,也有助於調節與他人的個人距離。

 

Q:人體工學提供了越來越多可調裝置,讓使用者能掌控坐姿品質。

沒錯。但選項太多會讓人不知所措。有 6 種選項時,我們能選到滿意的;若有 600 種,就可能卡在「到底該把扶手調到哪」而停滯。


我多年在辦公室常見一幕:新椅子剛拆封,大家跪在地上苦找如何升降扶手。這是令人挫折、負面的初體驗。第一印象對物件也很重要。若扶手不能以直覺、清楚的方式移動,人們就會長期對那把椅子保有負面印象——「它不適合我」。若能根據實際使用方式,提供「被策展過的選項集合」,就更理想。



Psychology in Chair

物理溫暖轉化為情感溫暖,材質的心理學

2008 年耶魯大學的研究廣為人知:手裡拿著熱咖啡的人,會把對方評價為更「溫暖」的人。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椅子——當我們坐在能被體溫迅速加熱、且善於保溫的皮革或布面椅上時,大腦會感到「溫暖」,並將這種物理暖意轉換為情感上的溫暖。原因在於大腦的同一區域島葉同時處理物理溫度與人際互動中的溫暖感受。

Tip若是用於接待首次來訪客戶的會客空間,請擺放具有溫暖感的布面椅。

 

為了大腦的專注力:網布與溫度調節

過熱會刺激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分泌,最終降低工作效率。這就是椅子製造商執著於材料透氣性的原因。當背部被汗水浸濕的那一刻,我們會感到不適,起身離開座位去喝水。在注重表現的電競椅(Gaming Chair)和辦公椅中,溫度調節被視為尤其重要的一環。

Tip: 如果需要長時間坐著工作,請將靠背的透氣性列為首要考量。網布材質非常有用。如果是電競玩家,可以選擇像 SIDIZ 的 GC PRO 那樣具備通風功能的椅子。

 

5 公分高度差異所產生的權力動態

在會議室中,如果一個人坐在普通辦公椅上,而另一個人坐在吧台椅上,看似微小的高度差,其實我們的大腦會將其解讀為「權力的訊號」。
根據環境心理學研究,在對話時,坐在較高位置的人會被自動視為更具權威與影響力,他們的發言也會被賦予更大的分量。

Tip:若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參與的腦力激盪會議,請讓參與者的「頭部高度」大致相同。無需完全一致,但應避免極端的高度差——例如有人深陷沙發,而另一人坐在高椅上的情況。


自由移動帶來的心理安全感

帶有滑輪的椅子不僅僅是為了「移動的便利」,在心理學上,它也滿足了人類對「掌控感」這一核心需求。對環境擁有適度的控制感,能直接減少壓力。

滑輪椅同樣有助於調節人際距離若對方靠得太近讓你感到不舒服,只要自然地往後滑 5 公分 就好。不用說「請離我遠一點」,只需藉著一句「椅子滑了一下」就能化解。

Tip:挑選會議用椅時,請選擇滑動順暢的滑輪。卡滯或發出噪音的滑輪,會在移動時反而破壞掌控感



「物理環境與坐姿之間,存在緊密的互動。」

Q:物理環境影響我們的核心機制是什麼?

總結來說,可概括為兩條路徑:

  1. 純感官經驗(色彩、氣味、質感);

  2. 心理社會因素,例如掌控感(Control)、空間、與文化的契合度、以及個人性格等

物理環境能幫助人達成三大核心動機,這正是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提到的三個要素:

  • 「勝任感(Competence)」:意指我們能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如果我的椅子能讓我久坐不腰痛,我就能工作更長的時間。

  • 「自主與控制感(Autonomy and Control)」:空間必須支持這種感覺。

  • 「歸屬感(Relatedness)」:指的是在我們想要的時候,能夠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當我們回想起人類的核心動機時,就能明白空間和家具應該如何去支持它們。我將一個好的空間視為一個好的產品,它會讓我們感到「舒適(Comfortable)」

 

Q:「舒適」這個詞能否請您解釋得更詳細一些?

舒適是複雜的。產品雖然不會直接與我們說話,但它們透過形式和結構等非語言信號來協調或輔助我們的選擇和行為。這種互動必須是自然和有機的。

「熟悉感(Familiarity)」也非常重要。在壓力大的情況下,我們會傾向於熟悉的事物。這裡的熟悉不是「跟以前一模一樣」,而是「可被理解」。例如新椅子的扶手有拉柄,因為以前用過,便能理解;若完全不同,我們就得停下來摸索,脫離原本要做的事。未必要一樣,但需要易於理解

 

Q:有人說餐廳或咖啡館會「故意讓椅子不那麼舒服」以縮短逗留時間,是真的嗎?

的確如此,但不容易做到——要能在限定時間內舒服、之後變得不那麼舒服,這樣的設計者值得嘉獎。


前陣子《紐約時報》談美國公園長椅的演進:過去長椅很多;當局不希望有人長期逗留,便減少長椅、在中間加金屬扶手,讓人無法躺臥。與咖啡館做法相似:對預期使用舒適,對非預期使用不便。


「勝任感、自主性、關係感——是心理學上『好椅子』的關鍵詞。」

 

Q:您個人喜歡哪種椅子?

我坐的是 Aeron Chair。我的身高很高(188 公分),所以我可以調整椅座深度,讓大腿保持水平,整體來說更舒適。除了我的辦公椅,我還有另一張喜歡的椅子。那是我住在密西根州大急流城(Grand Rapids)時買的,它外觀上幾乎就像是 Eames Lounge Chair,但它是由當地設計師製作的。它的基本形狀相同,而且帶有腳踏(Ottoman)。兩者都可以前後移動,讓我可以改變姿勢並斜倚。

它真的非常舒適。在需要的地方有很好的緩衝感,並且使用了像絲絨(Velour)一樣美麗的布料。它就像是一張對你說「歡迎你」的椅子,是我在家裡最喜歡的座位。

 

Q:最後,您有什麼想對閱讀這篇採訪的讀者說的嗎?

讓我們再次強調今天討論的核心:椅子和空間不僅僅是「存在在那裡的東西」。所有這些都在不斷地影響著我們的想法、情感、人際關係和表現。只是因為它們太過於熟悉,我們沒有意識到罷了。

好的設計會退到背景但當我們意識到這個背景正在支持著我們時,我們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下次當你坐下來時,請停下來感受一下。感受那張椅子正在為你做些什麼,或者沒有為你做些什麼。

使用者的提問出發——SITTING LAB

Sitting Lab 是 Sidiz 的內容系列,探索「坐」的意義與方法。
以使用者的經驗與提問為起點,深入探討椅子與坐姿的世界。
我們邀請精神健康專科醫師、環境心理學家與 Sidiz 的椅子專家,帶來多元觀點。

Interviewer| 扎卡里・萊恩・胡克(Zachary Ryan Hooker)